我与导师在一起丨学古探微,共同成长

2021-05-24 09:21:56
人点击

书院制是“强基计划”在清华落地过程中的探索,“导师制”作为书院颇具特色的师生互动形式,如今也在探微书院如火如荼地开展着。“我与导师在一起”栏目旨在探寻探微书院的首批新生是如何与导师进行互动交流的。

让我们走近探微书院的首批同学和导师,看一看他们是如何“学古探微,共同成长”。

本期导师——王慧教授

王慧 教授

■ 探微书院导师

■ 主要从事污染水体和土壤生物修复理论与技术、有机废物资源转化绿色材料(生物降解塑料)及能源等方面的研究。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国家973计划项目、863计划项目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、国家水污染治理重大专项课题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国家级项目20多项。已发表SCI收录100多篇,授权发明专利15项,出版著作2部。

导师有话说

本次与王慧老师的交流以科研经历与感悟为主题,以访谈的形式呈现,部分采访内容整理如下:

Q:请问老师目前的研究方向是什么?

A:我目前的研究与生物环境学有关,主要关注废物的资源化,也就是将废物转化为有用的资源,比如生物降解塑料,在实验室就可以看到相关的研究成果;除此之外,还有污染场地(土壤)的生物修复。

Q:老师对环境工程这一学科的理解又是怎样的呢?

A:环境学科与许多研究内容都有交叉,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都不能脱离环境。各个行业的人都可以来做环境相关的研究,但在我的观点看来,环境的支柱学科是化学和生物学,也就是你们的理学位所要学习的内容。

你们有没有想过,对于我们现在面临的最基本的污染治理,什么样的方法才是最可行的,是化学方法,还是生物方法?事实上,遵循自然界生态系统的循环规律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治理方法。强制的行为可能会对环境造成更大的影响,追求的效率越高,对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可能会越大。所以,生物与生态是解决环境问题的首选,你们学习化学生物学的意义也正在于此。

Q:老师可否为我们讲一些科研过程中有趣的经历?

A:其实我原本是学化学的,后来转入环境工程,在学习的过程中慢慢地了解,最后喜欢上这个专业。我认为任何一个专业,或者说将来的方向,只要你进入,踏踏实实地做下去,有了成就就会喜欢上它。其实不论什么人做什么事情都有这样的一个规律,我希望你们的治学之路亦是如此。

Q:请老师留下一句对同学们的寄语吧!

A:我希望年轻人包括你们自己选择方向时都要多做一些尝试,在尝试的过程中势必会碰壁,遇到一些挫折,甚至遭受失败。但挫折并不可怕,就看你们是否能克服困难,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。“所谓的幸福就是回过头去看之前经历的一些挫折,并发现最后仍然取得了美好的结果。”

王慧老师带领同学们参观实验室

同学有心得

在同王老师的多次交流中,我真切地感受到了老师对同学们的关怀和帮助,也非常幸运能成为王老师的学生。老师会定期同我们约饭,关心我们的学习情况,帮助我们适应在清华的生活;也会热心地介绍环境专业的研究内容,带我们参观实验室,加深我们对这一专业的理解。在与导师“从游”的过程中,我更深刻地意识到环境工程是全人类都要努力做的事业,我们应当肩负起自己的责任,为解决世界环境问题作贡献。

——杨晓睿

很幸运书院能有这样一种导师制,我们可以和导师定期约饭,聊聊日常近况,探讨探讨对一些问题的看法;也可以跟着导师去参观实验室,提前对自己的专业和未来的方向有一定的认知。期待未来能继续和导师愉快从游,拥有更多美好的回忆呀。

——赵思劼

王老师对我们每个人都非常关心,用心了介绍有关环境的众多方向选择。她给了我参观真正的实验室的机会,并且详细地解释了她目前的研究方向。经过几次和王老师的交流,我对环境的了解更加具体全面了,也坚定了走环境这条路的决心。

——刘畅

和导师在一起的时光里,我收获颇丰。导师不定期会请我们聚餐,跟我们聊学习和生活,为我们排忧解难。还带我们参观她的实验室,让我们大开眼界。这学期还有幸选了导师的新生研讨课,在导师的带领下,对环境学院的不同方向加深了了解,为将来科研方向的选择打下基础。

——韦彦浩


开学不过几个月

导师与同学的互动就已经影响初露

教学相长

相信未来的四年里

这段共同成长的旅程还会继续延续

给导师和同学带来更多的收获与感动

本期为“我与导师在一起”栏目的第四期,我们后续会记录更多师生之间共同成长的故事进行分享,敬请期待!